今年以来,张掖市严格落实《甘肃省“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张掖市“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要求,扎实开展塑料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持续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全面推广可降解塑料制品,深入开展塑料污染宣传教育,提高市民对塑料污染危害的认识,全力推动“无废城市”建设。
推进塑料制品源头减量。积极引导全市39户主要生产农用地膜、塑料购物袋、无汽饮料瓶、滴灌带等产品的塑料制品生产企业组织资源综合利用,推行绿色设计,减少设计复杂度,增强塑料制品易回收利用性。快速推进塑料废弃物再生利用,张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综合加工中心、宏达宏盾塑业有限责任公司绿色功能性可降解新材料研发与产业化等塑料综合利用项目建成并投产运行,推荐高台县晨翔农膜制造公司1000万个再生塑料包装生产线建设项目申报省级工业与信息化专项绿色化改造项目,最大限度实现塑料加工公司“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目标。
推进塑料制品规范使用。协同推进快递包装绿色供应链管理,夯实企业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引导电子商务企业和快递公司使用环保包装,共同落实快递包装有关标准和规范,减少商品在快递环节的二次包装、过度包装和随意包装。按照《邮件快件限制过度包装要求》行业标准,采购使用通过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的包装,采用可重复使用、末端易回收利用的包装物,推广使用简约包装。至目前,全市85%以上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215个邮政快递网点配备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回收复用波纹纸箱9.55万个。
推进塑料制品清理整治。对辖区大型商场、超市和社会宾馆等使用塑料购物袋、一次性塑料棉签、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经营主体开展专项检查,坚持把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超薄塑料购物袋、塑料棉签、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袋、餐具、环保布袋、纸袋和菜篮等作为重点检查内容,鼓励使用布袋、纸袋等非塑料制品和可降解绿色包装,慢慢地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探索建立“户分类投放、村分拣收集、镇回收清运、有机垃圾就地生态处理”的分类收集处理体系,快速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2024年全市新配套垃圾收运设施164台套,开展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行政村166个,建成市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1座,县级生活垃圾填埋场6座,乡镇垃圾转运场(站)、村庄垃圾收集点、收集车辆、无害化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
推进塑料污染综合治理。严格监督抽查农用地膜、塑料购物袋及滴灌带等塑料产品72批次,查处不合格塑料产品案件16件。持续推进再生资源市场体系建设,全市已建成运营再生资源交易市场6个,备案再生资源交易网点257个,占全部交易网点数的91.4%。全市共回收废塑料4049吨,有效提升了塑料废弃物回收规范化水平。强化对铁路两侧500米范围内彩钢棚、塑料制品隐患进行专项整治,对全市农村公路用地范围内的生产生活垃圾、塑料垃圾等进行清理,共清理村庄绿化带、房前屋后、田间沟渠、居民点防火通道、田埂及巷道公路露天塑料垃圾141.06万吨。每季度对全市医院使用后的塑料输液瓶、输液管等塑料制品处置情况做专项检查,医疗卫生机构均指定专人管理,由专业医废处置公司回收,做到按照类别存储放置、专车运输、规范处置。
推进地膜科学回收利用。积极争取2024年中央财政资金4590万元实施地膜科学使用试点项目,在全市推广厚度≥0.015mm加厚高强度地膜,从源头上保障地膜可回收。按照群众“买五”项目“补二”的方式,将农膜发放到用膜主体,全市累计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132.39万亩、9829吨。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大学等科研院校,在山丹县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科学研究和应用,建立全生物降解地膜试验示范点,推广应用全生物降解地膜9.46万亩、845.3吨,开展作物生长影响对比评价、降解性能测试、产量及影响因素评价、农业有益菌对降解性能影响等试验研究,对不同厂家可降解膜产品的农田覆盖应用效果及其降解性做全面验证和系统评价,筛选出降解性能较好的全生物降解地膜产品,为开展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推进塑料污染宣传教育。以商场、超市、旅游景点、社会宾馆等行业领域为重点,发放张贴倡议书,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广大经营者和消费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环保选购、重复使用、适度消费的习惯。通过发放宣传手册、LED电子显示屏宣传等方式,充分利用出租车顶灯、公交车显示屏等交通宣传平台,切实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相关政策宣传解读,加大对塑料综合利用企业的纳税辅导,使其了解废旧塑料制品综合利用税收优惠,确保应知尽知、应享尽享。结合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行动,通过设置“文明旅游劝导员”、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公益广告、开展“重拎布袋子、重提菜篮子”等行动,切实减少白色污染,引导社会公众主动参与,自觉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参与塑料污染治理。
中国张掖网讯今年以来,张掖市严格落实《甘肃省“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张掖市“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要求,扎实开展塑料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持续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全面推广可降解塑料制品,深入开展塑料污染宣传教育,提高市民对塑料污染危害的认识,全力推动“无废城市”建设。
推进塑料制品源头减量。积极引导全市39户主要生产农用地膜、塑料购物袋、无汽饮料瓶、滴灌带等产品的塑料制品生产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推行绿色设计,减少设计复杂度,增强塑料制品易回收利用性。加快推进塑料废弃物再生利用,张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综合加工中心、宏达宏盾塑业有限责任公司绿色功能性可降解新材料研发与产业化等塑料综合利用项目建成并投产运行,推荐高台县晨翔农膜制造公司1000万个再生塑料包装生产线建设项目申报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专项绿色化改造项目,最大程度实现塑料加工企业“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目标。
推进塑料制品规范使用。协同推进快递包装绿色供应链管理,夯实企业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引导电子商务企业和快递企业使用环保包装,共同落实快递包装相关标准和规范,减少商品在快递环节的二次包装、过度包装和随意包装。按照《邮件快件限制过度包装要求》行业标准,采购使用通过快递包装绿色产品认证的包装,采用可重复使用、末端易回收利用的包装物,推广使用简约包装。至目前,全市85%以上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215个邮政快递网点配备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回收复用瓦楞纸箱9.55万个。
推进塑料制品清理整治。对辖区大型商场、超市和社会宾馆等使用塑料购物袋、一次性塑料棉签、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经营主体开展专项检查,坚持把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超薄塑料购物袋、塑料棉签、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袋、餐具、环保布袋、纸袋和菜篮等作为重点检查内容,鼓励使用布袋、纸袋等非塑料制品和可降解绿色包装,逐渐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探索建立“户分类投放、村分拣收集、镇回收清运、有机垃圾就地生态处理”的分类收集处理体系,加快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2024年全市新配套垃圾收运设施164台套,开展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行政村166个,建成市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1座,县级生活垃圾填埋场6座,乡镇垃圾转运场(站)、村庄垃圾收集点、收集车辆、无害化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
推进塑料污染综合治理。严格监督抽查农用地膜、塑料购物袋及滴灌带等塑料产品72批次,查处不合格塑料产品案件16件。持续推进再生资源市场体系建设,全市已建成运营再生资源交易市场6个,备案再生资源交易网点257个,占全部交易网点数的91.4%。全市共回收废塑料4049吨,有效提升了塑料废弃物回收规范化水平。强化对铁路两侧500米范围内彩钢棚、塑料制品隐患进行专项整治,对全市农村公路用地范围内的生产生活垃圾、塑料垃圾等进行清理,共清理村庄绿化带、房前屋后、田间沟渠、居民点防火通道、田埂及巷道公路露天塑料垃圾141.06万吨。每季度对全市医院使用后的塑料输液瓶、输液管等塑料制品处置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医疗卫生机构均指定专人管理,由专业医废处置公司回收,做到分类存放、专车运输、规范处置。
推进地膜科学回收利用。积极争取2024年中央财政资金4590万元实施地膜科学使用试点项目,在全市推广厚度≥0.015mm加厚高强度地膜,从源头上保障地膜可回收。按照群众“买五”项目“补二”的方式,将农膜发放到用膜主体,全市累计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132.39万亩、9829吨。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大学等科研院校,在山丹县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科学研究和应用,建立全生物降解地膜试验示范点,推广应用全生物降解地膜9.46万亩、845.3吨,开展作物生长影响对比评价、降解性能测试、产量及影响因素评价、农业有益菌对降解性能影响等试验研究,对不同厂家可降解膜产品的农田覆盖应用效果及其降解性进行全面验证和系统评价,筛选出降解性能较好的全生物降解地膜产品,为开展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推进塑料污染宣传教育。以商场、超市、旅游景点、社会宾馆等行业领域为重点,发放张贴倡议书,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广大经营者和消费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环保选购、重复使用、适度消费的习惯。通过发放宣传手册、LED电子显示屏宣传等方式,充分的利用出租车顶灯、公交车显示屏等交通宣传平台,切实加强塑料污染治理有关政策宣传解读,加大对塑料综合利用企业的纳税辅导,使其了解废旧塑料制品综合利用税收优惠,确保应知尽知、应享尽享。结合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行动,通过设置“文明旅游劝导员”、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公益广告、开展“重拎布袋子、重提菜篮子”等行动,切实减少白色污染,引导社会公众主动参与,自觉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热情参加塑料污染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