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名字在中国能够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他既是中国集团核心人物,也是一手促成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新时代改革家。
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以及一国两制的政治理念彻底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
之所以能够有如此高屋建瓴的政见和远大的目光,主要是因为他在很小的时候便远渡重洋,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并在学成归国后直接参与了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
的弟弟邓垦在回忆录中透露过一件往事,1918年,正在念中学的听说了吴玉章创办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事情,心里很是向往。
的父亲邓绍昌得知此事后,立即从重庆寄了一封信回家,让去读留法预备班,以便往后去法国勤工俭学。
家里人收到这封信,心中无味杂陈,家里人认为世道太乱,去国外太危险了,说什么也不愿意让他去冒险,但是却对此事很是愿意。
决定留学后,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摆在了众人面前,那就是手头拮据的邓家人就没有钱送16岁的出国,而就在这时,邓绍昌做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决定,他变卖了所有的家产,拿出几百元将送出了国。
邓绍昌于1886年出生,出生于晚清末年的他亲眼见到了清政府的腐朽没落与百姓的艰苦,虽说世道不公,但是他并没放弃抗争的欲望。
邓绍昌早年在成都法政学校读过几年书,学有所成后,他选择从文报国,回乡做起了教书先生。
后来颇通军法的他当上了当地团练局局长,因为他学识颇广,见过世面且接受过新式教育,所以他在百姓中的威望很高。
彼时,有识之士在中国掀起了一股革命之风,思想进步的邓绍昌主动加入了革命的队伍,参与了多起反帝制的活动。
因一次意外的机会,他在朋友的引荐下加入了当地袍哥组织,并利用帮派势力,为反洋教运动和宝路运动献出了一份力。
1911年,在日本留过学的孙中山先生掀开了辛亥革命的帷幕,推翻了腐朽的大清王朝。邓绍昌也受其影响,当上了新兵训练营营长。
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之事给予了邓绍昌极大的冲击,自那时起,他便有了出国看世界的想法了,只是因为家庭缘故,他未能出去,当他听说儿子有机会出国留法之时,他便毫不犹豫的站了出来,对儿子留学之事表现出了最大的支持。
中国自古以来便极其看重长子,因此邓绍昌也对长子表示出了极大的关爱与照顾,他在五岁的时候就将他送入了私塾读书,好在也非常争气。
先后考入了广安县的初级、高级中学,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父亲的影响下,同样也产生了革命的心。
1919是一个革新之年,这一年,五四文化吹到了大江南北,反帝反奉、爱国爱民的声音响彻了中国。
同年秋天,教育家吴玉章高呼教育兴国的口号,发动社会各界名流,募捐了两万多元善款,在重庆开办了留法预备分校。吴玉章表示,若有想要留法的学生可通过考试进入学校,学生在学校学一年基础知识后,便可以去往法国学习了。
邓绍昌得知此事后,立即给家中的长子寄去了一封信,问他想不想去留学。他在这封信中言辞恳切地向儿子讲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道理,并和他讲了许多留学的好处。
本就有留学之意的看到这封信后欣喜万分,他也迫不及待地想出去看看更加广博的世界,改变落后腐朽的中国了。
就在满心期待地给父亲写回信的时候,家中的母亲表露出了高度不满,的母亲是一位非常慈爱又传统的女性,她很担心儿子去到法国之后遇到什么危险。
这一去不知何年何月能回来,母亲害怕未来再也见不到儿子了,母亲曾多次劝说过,让他留在家中读书,可是却未改变初心,执意要走。
是读过圣贤书的人,他不应被困在家中的一小片天地,他向母亲保证,若有机会一定回来报国尽孝。
由于留学法国需要一大笔钱,而邓家手中拮据,所以的出国梦眼看着就要被挤破了。
就在手足无措之时,他的父亲从重庆返回广安,变卖了家中大部分存粮和祖上留下的一部分田产,东拼西凑的为凑出了300元钱。
当时周边的邻居得知邓绍昌的此番行为都感到分外不解,在背后偷偷议论邓家人,说他们装大款、充大头,邓家一不是勋贵人家,二不是文化世家,邓绍昌为何执意要冒这么大险,将儿子给送出去呢?
这可能的和邓绍昌少年的成长经历有关,他或许是想让儿子替他完成他未完的梦想。
1920年9月,整装待发的跟着其他80多名留学生在上海黄浦码头坐上了去往法国的邮轮。
所坐的“盎特蓬莱”是一艘经常来往于各大洲的超级油轮,邮轮上的设施非常豪华,可是由于等人手中无钱,因此他们被安排到了游轮上的四等舱,也就是堆满杂物的货物仓。
游轮上的环境非常恶劣,几人经常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这艘游轮在途经香港的时候在纳里停留了一天,曾经上岸,目睹了在香港国人的悲惨生活。
一个多月后,终于抵达了留学生活,经过一段时间的简单休整后,他被教育会安排进了巴耶中学读书。
巴耶中学是一所,治学严格的中学,不仅要忍受六点起床的严格作息,而且还要忍受语言不通、饮食条件糟糕等问题。
300元钱放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笔巨款,可是放在法国却不值什么钱,到法国没多久就花光了手中的钱,捉襟见肘的他选择于1921年4月进入了钢铁总厂当轧钢工。
从没有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生活过,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忍受高温折磨的他只要有一点不注意,便会被高温的钢材烫伤。
尽管工作很辛苦,但是他还是坚持了下来,一直到挣够了钱,他才辞去工作,远赴巴黎学习。
恶劣的打工环境和艰苦的学习生活锻炼了的身心,他在法国亲眼目睹了法国底层工人的悲惨生活,并认识了许多当地的进步人士,这让他对资本主义的黑暗和残酷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1921年4月,在校内读了一段时间书的又离开学校,找到了一家工厂打工。生活的压力和远离故土的寂寞感压得几乎喘不过气了,可是为了不辜负父亲的期待,也为完成自己心中的梦想,他始终没有气馁。
后来,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了一些进步人士并学习了一种他从未学过的全新的革命思想,。
了解了的基本内核后,终于明确了自己的方向,他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旅欧中国青年团。
留法之时,遇到了一位改变他命运的挚友周恩来,并与周恩来一起在《赤光》杂志上发表了大量革命文章。
1926年,在法国学有所成的又离开了这个高呼民主的国家,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了系统地学习了知识。
在外留学之时给家寄去过一封长信,信的大概内容是他在国外过得很好,他一定不会辜负家人的期待,一定会为国富民强、人民翻身而努力的。
他在这封信中向家人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革命之路分外艰辛,他为了家人的安全,也为了革命的成功,自此之后怕是不能回家、顾家了,他期待家人可以原谅他。
第二件事就是废除旧式婚约,退掉娃娃亲。娃娃亲在封建社会是一件很常见的事,的父母也在他很小的时候,依照四川的风俗给他订了一个和唐姓女子的娃娃亲。
家里人收到他这封信后深感欣慰,并按照他的要求解除了与唐姓女子的娃娃亲,后来该女子还以邓家女儿的身份嫁了出去,也算是成就了一段美事。
1927年,离开苏联,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祖国,他在领导的派遣下到达西安中山军事学院工作,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
事实证明的想法是很有远见的,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人开始针对起了领导。
当时国家大乱,各方势力牵制,像这样的先行人物,稍不留神便会遇到危险,他不回家实际上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家人。
彼时,频繁地在我国南部地区活动,他几次路过过四川,可是他从未提出过回家见自己的家人,想必那时的心里也很难过。
1929年,与老一辈革命家开辟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并发动了百色起义,成功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
1931年,他到达江西,以瑞金县委书记的身份为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那段时间,国共矛盾非常尖锐,以蒋介石为首的革命党人一直在寻找机会绞杀员,我军在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损失惨重,一度陷入了危局。
无可奈何之下,毛主席下达了红军长征的命令,而也跟随红军的步伐,踏上了长征之路。就在为了革命事业而努力,跟随艰苦红军长征之时,他的父亲邓绍昌也一直在竭尽所能地维护着他心中的大义,带领乡民与敌人做斗争。
可惜就在1936年,邓绍昌从重庆赶回老家的时候,被歹人杀死在了野外,他去世的时候年仅50岁。
民间主要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邓绍昌死于四川一带的土匪流寇之手,另一种人认为邓绍昌死于仇杀,他曾经有很大的可能是死在了袍哥会的仇敌手里;
而第三种说法则仍认为邓绍昌与之间的关系被人知道了,邓绍昌是死在反革命势力的手中。
由于当时蒋介石一直在剿杀领导的家人,而军统的情报能力又堪称一绝,因此第三种说法的可信度也是最高的。
邓绍昌的死讯传到耳中后,这位离家多年未曾归家的游子也留下了痛苦的热泪,可是为了家人,他依旧不能暴露身份。
古有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今又有为革命事业数十年不归家,他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实在是令人触动!
邓绍昌是一位无私的父亲,他成就了自己的儿子,也是一位无私的领导,他实现了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践行了对父亲的诺言,带领中国百姓走向了更加蓬勃的发展。
正是因为邓绍昌有远见卓识的目光,力排众议将儿子送到了法国留学,这才改变了儿子的命运,他的这一举动也为中国培养出了一名扭转历史的千古伟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