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用药不管是中成药仍是汤剂,很少用单味药,而大多选用复方配伍。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确诊后会开出一张由各种中药组成的处方,其间每味中草药用量也清楚标示。处方效果一是取决于对症与否,二是取决于处方中药配伍组合是不是合理和有法度。这儿说的法度便是制方规则,中医称之为君臣佐使。君臣佐使的提出借用了古时候对国家官吏设置的提法,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4种人,后指中药处方中各味药的不同效果。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首要医治效果的药物。其药力居方中之首,用量较作为臣、佐药应用时要大。在一个丹方中,君药是首要的,是必不行少的药物。臣药,一是辅佐君药加强医治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医治效果的药物。它的药力小于君药。佐药,一是佐助药,即帮忙君、臣药加强医治效果,或直接医治非必须的兼证;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三是反佐药,即依据病况需求,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能在医治中起相成效果的药物。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使药,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灶的药物;二是谐和药,即具有谐和诸药效果的药物。使药的药力较小,用量亦轻。
君臣佐使,并不满是指方中详细的药味,而是中医药的结构描绘,是一种格式。“君臣佐使”准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的《素问·至真要大论》:“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神农本草经》上也说到:“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看病;用药须合君臣佐使。” 元代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李杲为“君臣佐使”的概念做了进一步弥补:“君药重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行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能够御邪除病矣。”到了清朝,医学家洛对“君臣佐使”做出了较为全面的解说,他以为,无规则不成方圆,只要遵从君臣佐使准则,才干组出主次清楚、详尽谨慎和效果牢靠的良方。
通过历代医家辛勤努力和才智沉淀,中医丹方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书就收载丹方314首,到了唐代的药王孙思邈,他的两本作品《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别离收方5300首和2000多首。到目前为止,大约现已计算出有名有姓的丹方近10万首。当然,丹方组成既有严厉的准则性,又有极大的灵活性。面临患者实践疾病组方配伍时,在遵从君臣佐使准则下,要结合患者的病况、体质、年纪、性别以及时节气候、日子嗜好等,组成一首精当而习惯疾病需求然后效果杰出的丹方。在选用古人成方时也应依据详细情况灵活化裁,加减运用,做到“师其法而不泥其方”。
记住一位医家这样感叹:医之成,悟也;方之精,变也。丹方是据患者病况和临床实践一直在改变的,但又万变不离其宗,要害要捉住疾病的实质。但做到这一点十分不容易。中医易学难精,难也就难在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