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攻坚战 百姓笑声甜——青银处驻曲阳县五会村扶贫工作队精准扶贫工作侧记
打赢攻坚战 百姓笑声甜——青银处驻曲阳县五会村扶贫工作队精准扶贫工作侧记
编者按:近日,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考核并联合表彰了一批河北省优秀驻村工作队,青银处驻曲阳县五会村扶贫工作队在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受到省委组织部的通报表彰。近两年来,青银处驻村工作队带着党组织交付的光荣使命,把脱贫攻坚的责任扛在肩上,记在心间,扎根在扶贫一线,披星戴月、不辞辛苦、苦干实干、攻坚克难,取得了显著的扶贫成效,为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役。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吹响了全面脱贫攻坚的集结号,而这场战役对于青银处驻曲阳五会村的扶贫工作队来说,着实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面对扶贫村基本的建设弱、产业项目少、缺乏劳动力、脱贫难度大等困难,青银处扶贫工作队迎难而上,建立“输血式扶贫+造血式攻坚”相结合的扶贫机制,把五会村建设成为处处青山绿水,承载满满乡愁的美丽山村。
五会村是一个积贫积弱的移民村。1958年,因为要建王快水库,保障保定饮用水,这个村移民到如今的山地。全村205户,621人,耕地面积180亩,人均不到三分地。村上三分之一是贫困户,且一多半是60岁以上的老人。
这个没田地,没产业,连粮食都不够吃的村,没姑娘愿嫁过来,光棍就20多个。国家给这个村2006年之前出生的人每年补助600元移民费,加上光伏产业每家补助3000元,大部分贫困户就靠着这些补助生活。
村民也想富起来,但一无技术,二无资金,甚至有的人没有劳动能力。这可怎么扶?
决定扶贫先扶志。他们走进田间地头,一方面仔细地了解村民们的问题、困难和建议,另一方面,积极宣传党中央的富民安居、社会兜底、农业补贴、“两免一补”教育、医疗、养老等各项惠民政策,让老百姓坚定信心。
近一个月的走访,调研,工作队队长侯向东心里渐渐有了谱。扶持五会村产业扶贫项目速惠毛绒玩具厂、打造山地小米特色农业品牌、建设苗圃种植基地……,一个个帮扶计划写在扶贫日志上。说干就干!侯向东带着工作队的张克清、杨航每天入户走访,跑办各种扶贫工作。协调村“两委”,制定村规民约,每天广播宣传。为无劳动能力的村民办理五保和低保,落实政策兜底保障。建成一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一个文化广场,安装路灯,修路,旧村子焕发了新生机。
去年汛期,工作队队员杨航在入户走访中发现一些贫困户家中房顶漏雨。以前干养护工作的他突发奇想,是否能利用高速公路专业裂缝贴处理?他告诉队长侯向东,他们决定试试,立即向青银处申请高速养护用的贴缝带。这个贴缝带必须在夏季中午室外温度高达四五十度时,才能很快融化,起到良好的粘帖效果。杨航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先给几家贴缝带,下雨竟然不漏了。他们立即走家串户,冒着酷暑,一个夏天,给29户共粘贴1200米贴缝带。
80多岁的老人齐贵云腿有毛病,老伴儿前年癌症去世,举债累累,儿子常年在外打工。过去一到下雨天,她就发愁,房顶好几处漏雨,屋里地上都被雨水滴出几个水坑。现在下雨天再也不发愁了。她逢人就说,“工作队的人,真强!”
去年冬季来临前,工作队发现由于国家环保政策买不到煤,大部分贫困户没有取暖用煤。他们连夜跑办,花费1.5万元购置了20吨环保洁净型煤,分发给72户贫困家庭和14户60岁以上老人,解决了他们的“燃煤之急”。
为落实“两不愁三保障”政策,工作队一户户摸排村里旧房,为程占来、彭小彦和程振民等7 户改造危房。
一桩桩,一件件,老百姓看在眼里,甜在心里。扶贫工作千头万绪,近两年来,扶贫组参与了扶贫工作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如春风化雨,滋润着老百姓的心田,走进贫困户的心里。
扶贫要注重措施实效,结合入户调查的真实的情况,为帮扶户量身定做帮扶措施,打造“输血式扶贫+造血式攻坚”相结合的扶贫机制,做到“一户一策、不漏一户、不漏一人”,才能确保“真扶贫”、“扶真贫”。
五会村因残致贫14人,因病致贫89人,脱贫难度大。村上跑运输的31岁的程增要,2016年的一场车祸,左腿、左手截肢,上有年迈的老人,下有三个年幼的孩子,这个年轻的汉子一度对生活绝望。工作队第一时间上门看望,鼓励他振作起来,并积极为他办理贫困户和低保,拉上他去县城认定一级伤残等级,享受到残疾人补贴。2019年,又给他的妻子刘盼安排扶贫专岗的工作,每个月增加300元家庭收入。如今,程增要家三个孩子上学不用花学费,还有光伏补助、教育补助、低保补助,一年下来有一万多元的保障。
目前像这样未脱贫的贫困户,还有王美主家,80多岁的王美主,领养的儿子,孙子都身有残疾。像这样的贫困户,不仅要帮扶,还要扶智,扶志,让他们还要建立生活的信心。
2019年扶贫组积极协调青银处扶贫资金,购买7只山羊分给程增要(4只)和王美主(3只)两家。 这样,王美主的残疾儿子也不再无所事事在村上瞎晃,每天出去放羊。
“我现在啥也干不了,就好好放这几头羊,以后下了小羊仔,卖了钱,打算在村里开个小菜店。” “你这不方便,咋去进菜?”“我媳妇骑三轮去进,我给她一块。”程增要——这个缺胳膊少腿的年轻人眼睛里闪烁着对新生活的憧憬。
工作队还建了一块苗圃地,买了300棵白蜡树,让三家贫困户管护。两三年,白蜡树一棵就能卖200元钱,可当作这几户贫困户的后期帮扶。
工作队经常去挨家串户,走到田间地头,向贫困户宣讲“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等信念。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鼓励他们要靠自己的双手去致富。现在村民“等、靠、要”的少了,主动干活的多了,很多村民开始养羊、养猪,种植经济作物。
扶贫既要扶智,又要扶志,不光输血,还得建立造血机制。这就需要激发村民的参与激情,凝聚起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共识。这样才可以在扶贫组离开后,留下一支“永远撤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如何激发移民村的活力呢?
驻村扶贫工作队决定从“扶贫+扶志+扶智”三个维度发力,主动对接附近的产业项目,组织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实现了贫困劳动者物质脱贫、精神脱贫“齐步走”。
村上唯一的产业,是上一届扶贫组多方协调,积极跑办,青银处投资办的玩具厂,因为劳动力少,效率低,效益不好,已经停工。
唯一的产业扶不起来,扶贫组组长侯向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多次与村委会商议。经过多方接洽,谈妥了箱包代加工事宜。两个月下来,产量低,质量差,效益低,又停工。
这个怎么办?侯向东打听到离五会村30多公里的温家庄的王座箱包厂经营不错,他立即叫上工作队的张克清赶去取经。这一趟回来,他们心里有了谱,得找能人,得重视发挥农村的能人、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作用。人是最具有决定性因素。得让“让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他们找到以前开过养殖厂的程连发,让他接着干起来。这次开始加工箱包拉杆配件,这个技术上的含金量低。只需将拉杆打孔,装螺丝,手工组装小配件。厂子终于正常运行,同时吸收了王辛义、边胜会、程校等15名老弱病残的贫困劳动力,起到了精准帮扶的效果。
如今,工厂里,60多岁的边胜会一天能装五六百个配件,一个月能挣一千多元。“除了一天的吃饭钱,还花不完。” 边胜会边忙着装小配件边笑呵呵地说。
产业扶贫,不仅是让村民有活干,富起来,更点亮了村里人对新生活的向往!接下来,工作队将会继续加大对箱包配件厂的支持力度,扩大生产规模,产生持续增收效果。
目前,五会村尚有3户未脱贫,综合贫困发生率为1.61%,低于2%的国家标准。从现在到2020年底还有十五个月的时间,扶贫工作队将在的领导下,齐心协力,精准施策,通过产业带动和持续不断的发展家庭养殖等方式,到2020年底把贫困发生率将至0.5%以下,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通讯员柳玉溪)